嘉和健康
醫師揭「血癌」7大警訊,留意這些症狀拖不得!

醫師揭「血癌」7大警訊,留意這些症狀拖不得!

Aug 12. 2025

近期演藝人員沈玉琳因疑似猛爆性肝炎緊急送往加護病房,後來被確認為血癌的消息,引起大眾關注與擔憂。其實血癌的種類很多,治療方式與預後差異很大,並不是每個診斷都是絕望的宣判。今天,醫師將用簡單的方式,帶你全面認識這個疾病,並提醒日常生活中該注意的徵兆。

 

🔍 什麼是「血癌」?

「血癌」的醫學名稱是白血病(Leukemia),是一種血液與骨髓的惡性疾病。它的發生是因為骨髓中的白血球細胞突變並失控增生,導致正常的造血功能被取代,影響免疫、防止出血、運送氧氣等重要功能。

與實體癌(如肺癌、大腸癌)不同,血癌並沒有明顯的腫塊,而是影響全身的血液系統,因此治療與診斷方式也有其特殊性。

 

⚠️ 7大血癌警訊,別輕忽!

如果你出現以下症狀 並持續超過一週,務必盡快就醫檢查:

  1. 反覆感染(常感冒、發燒、喉嚨痛)

  2. 容易疲倦、臉色蒼白

  3. 皮膚莫名出現瘀青或出血點

  4. 腹部變大(肝脾腫大)

  5. 骨骼或關節疼痛

  6. 體重減輕、食慾不振

  7. 貧血、暈眩感增加

以上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是血癌,但都是血液疾病的警訊,應該儘早檢查。

 

🧬 血癌的分類

白血病可依病程進展速度異常細胞種類分成四大類:

  • 急性白血病(進展快、症狀明顯)

    •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(ALL):兒童最常見

    •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:成人也常見

  • 慢性白血病(進展慢、初期可能無症狀)

    •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(CLL):多見於年長者

    •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(CML):與特定基因異常(費城染色體)有關

每一種類型的治療方式、對藥物的反應,以及預後都不同,必須由血液科醫師根據檢查結果決定。

 

📊 血癌沒有「分期」?

雖然血癌不像實體癌有明確的 1~4 期,但醫師會根據以下因素進行風險分層,以評估嚴重程度與選擇治療策略:

  1. 異常細胞比例與型態

  2. 染色體或基因變異類型

  3. 血球數值與肝脾腫大程度

  4. 患者年齡與整體健康狀況

 

🩺 血癌的治療方式

血癌無法單純「開刀切除」,治療多屬於全身性療法,常見選項包括:

  • 化學治療(Chemotherapy)
    第一線治療,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異常細胞。

  • 標靶治療(Targeted Therapy)
    鎖定特定基因突變(如 CML 的 BCR-ABL),精準攻擊癌細胞、副作用相對少。

  • 免疫治療(Immunotherapy)
    包含 CAR-T 細胞治療,利用病人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。

  • 骨髓(造血幹細胞)移植
    用健康的造血細胞重建血液系統,是高風險患者的重要選項。

  • 支持性療法
    如輸血、抗生素、止吐藥,幫助患者渡過治療期並維持生活品質。

 

🧩 血癌的成因與高風險族群

血癌的發生並沒有單一原因,多數與基因突變、環境暴露及免疫系統異常有關。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:

  • 基因遺傳:家族中有血液疾病病史者風險較高

  • 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:如苯、農藥、某些工業溶劑

  • 放射線暴露:接受過高劑量放射治療或核輻射意外暴露

  • 免疫系統缺陷:先天或後天免疫疾病

  • 病毒感染:如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(HTLV-1)

 

🌱 日常生活的預防與保健建議

雖然血癌無法完全預防,但透過健康生活方式,可以降低風險並早期發現:

  1. 減少化學物質暴露:工作中需接觸化學品時,務必做好防護。

  2. 均衡飲食:攝取足夠蔬果、優質蛋白質與抗氧化食物,維持免疫力。

  3. 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,促進血液循環與免疫功能。

  4. 避免菸酒:減少身體氧化壓力與毒素負擔。

  5. 定期健康檢查:尤其有家族病史或高風險族群,更應每年驗血與身體檢測。

  6. 及時就醫:出現不明瘀青、持續疲倦、發燒或體重驟減等症狀時,應立即檢查。

 

💡 醫師提醒

血癌並不是等同於「絕症」,隨著醫療進步,許多患者在早期發現後接受適當治療,能夠長期控制甚至達到緩解。

重點是──早期警覺、積極檢查、配合治療。
如果身體出現異常,不要拖延,及早就醫才是保命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