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和健康
確診康復卻老是提不起勁?小心「長新冠」找上門

確診康復卻老是提不起勁?小心「長新冠」找上門

Jun 17. 2025

——不是你太敏感,是身體真的還沒恢復

明明早就確診康復了,怎麼還是「累累的」、頭昏腦脹、精神渙散?
最近在門診中,越來越多人這樣說:

「醫師,我 COVID 都好了,已經過好幾週了,但還是很累、記性差、頭昏、沒辦法專心……是不是我想太多?」

你並不是想太多。
這很可能是「長新冠(Long COVID)」的症狀之一。

 

🔍什麼是長新冠?

「長新冠」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後,即使康復超過 4 週,仍持續出現或重新出現各種不適症狀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估計,大約有 10~20% 的確診者會經歷這種狀況。

常見長新冠症狀包括:

  • ✅ 極度疲倦、全身無力

  • ✅ 「腦霧」: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減退

  • ✅ 呼吸困難、胸悶或心悸

  • ✅ 頭痛、關節痠痛、肌肉痛

  • ✅ 失眠、作息混亂

  • ✅ 情緒波動大、焦慮或憂鬱

這些症狀有時會交替出現、反覆發作,甚至讓患者難以正常工作、學習或社交。

 

🧠這些症狀的背後機制是什麼?

目前醫學研究尚未完全釐清長新冠的原因,但已有幾種被廣泛認可的機轉:

  1. 自律神經功能失調:影響血壓、心跳、消化與睡眠,導致身體無法自我平衡。

  2. 微血管循環不良:血液流動變差,氧氣與營養傳送減弱,影響大腦與肌肉代謝。

  3. 慢性低度發炎:身體仍處於「備戰」狀態,導致能量消耗增加與疲憊感。

  4. 免疫系統未完全恢復:病毒雖清除,免疫系統卻仍處於不穩定狀態。

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抽血、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都顯示「正常」,卻還是覺得明顯不對勁。

 

🩺醫師怎麼協助你戰勝長新冠?

在我們的門診中,針對長新冠的患者會進行全面的功能性健康評估,並依個人狀況設計對應的調理方案。

✅可能的協助包含:

🔹 檢查與評估:

  • 自律神經系統檢測(HRV、交感與副交感活動比值)

  • 心肺耐力與血氧評估

  • 微循環與微血管功能掃描

🔹 個人化調理方案:

  • 靜脈營養療法:補充高劑量維他命C與抗氧化營養素,改善疲憊與細胞修復

  • ILIB靜脈雷射治療:增進血液流速、改善氧氣供應、提升免疫力

  • 營養補充與修復支持:如輔酶Q10(細胞能量)、B群(神經系統)、鐵與鎂(抗疲勞)

⏳有些人只需幾週調理就感覺大幅好轉,有些則需較長時間持續觀察與支持。

 

💬你該留意什麼?

如果你曾感染 COVID-19,且在康復後 4 週以上,仍持續有明顯的疲勞、腦霧、心悸等狀況,就值得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。

不要一味「撐著」,也不是「多睡一點就會好」。
長新冠不是單純的感冒後虛弱,而是一個需要積極調理的「後病毒時期挑戰」。

 

醫師提醒

✔️ 長新冠不分年齡與性別,即使是年輕健康族群也可能被影響。
✔️ 若出現疑似長新冠症狀,建議找熟悉此議題的醫療單位進行評估與照護。
✔️ 越早介入調理,恢復速度越快,也能避免症狀慢性化。

 

給自己一點時間,也給身體一點幫助,
讓腦袋與身體真正「回到線上」,才能迎接接下來的挑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