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因教你全方位營養飲食怎麼吃?
May 16. 2025
現代人生活忙碌,外食頻繁,追求速食與方便,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掉入「假性健康」的陷阱。體重不重卻容易疲倦?飲食看似清淡卻代謝變差?這些可能都源自於一個關鍵因素——你沒吃對營養!其實,我們的基因早就暗示了什麼才是「對的營養方式」。
一、亞健康的根:從營養與基因說起
1. 營養分析比你更懂你
你以為吃得健康、營養均衡,但體內真的是這麼想的嗎?透過營養分析與基因檢測,我們能看出身體真正的營養狀況與代謝能力,有時候你以為補充了足夠的維生素C,但身體因為吸收基因不佳,實際利用率可能不到50%。
2. 營養太多太少都不行:年齡與營養的黃金比例
-
20–30歲:代謝旺盛期,需要穩定的蛋白質與礦物質供應,尤其是鐵、鋅與B群,幫助能量產生與激素平衡。
-
30–45歲:進入代謝轉折期,肌肉量下降,脂肪堆積加速,需提高抗氧化營養素(如維生素E、C)及好油脂(Omega-3)。
-
45歲以上:骨質與免疫系統走下坡,需加強鈣、維生素D、鎂等營養素,同時注重消化吸收能力的維持。
營養的黃金比例會隨年齡、性別與生活習慣而不同,這也是為什麼一體適用的飲食法常常無效。
3. 介紹基因檢測:讓基因幫你吃得更對
基因檢測可以告訴我們:
-
哪些營養素你天生容易缺乏(如維生素D吸收差)
-
哪些飲食方式不適合你(如高碳水飲食易胖)
-
你的代謝特性、排毒能力、發炎風險、脂肪囤積傾向
透過這些資訊,我們可以量身打造真正屬於「你」的營養計畫,不再盲目跟風。
二、隱性飢餓:你吃飽了,但身體還在餓
1. 體內營養缺乏大盤點
隱性飢餓指的是熱量攝取充足甚至過剩,但微量營養素卻長期不足的狀態,導致代謝異常、情緒波動、免疫力低下。常見缺乏營養素包括:
-
維生素D:骨質疏鬆、疲倦、情緒低落
-
B群:容易疲勞、代謝慢、嘴破
-
鐵與鋅:掉髮、貧血、免疫力差
-
鎂與鉀:容易抽筋、水腫、高血壓風險上升
2. 營養補充導引方針
-
優先來自食物:蔬菜、水果、堅果、全穀類為優先來源
-
必要時補充營養品:根據檢測結果補充「缺什麼補什麼」,避免過度補充
-
搭配時間與劑量:某些營養素需餐後服用吸收較佳,例如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
營養均衡程度1–5分,你在哪裡?該怎麼做?
評分 | 狀態說明 | 建議對策 |
---|---|---|
1分 | 長期外食、零運動、體重與健康指標惡化 | 建議進行基因與營養檢測,全面調整生活型態 |
2分 | 吃得不多但營養失衡、體力差、易累 | 增加天然食材比例,補充缺乏營養素 |
3分 | 有意識控制飲食但無法持久 | 建立可執行的餐盤模型與運動習慣 |
4分 | 飲食七成健康,偶有破戒但身體尚佳 | 根據基因進一步優化飲食細節 |
5分 | 飲食均衡、定期運動、身心健康穩定 | 持續監控,搭配年度基因與營養回顧追蹤 |
-
嘉和健康
陪伴你的行動健康管家
24小時守護你的健康
- 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kahohealth.com.tw
- 官方帳號Line:https://lin.ee/QQIYE9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