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和健康
別再讓肥胖基因作祟!選對方法健康甩肉

別再讓肥胖基因作祟!選對方法健康甩肉

May 16. 2025
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:努力減肥,節食運動樣樣來,好不容易瘦了一點,沒多久又迅速復胖,甚至比以前更胖。問題究竟出在哪?除了飲食與運動習慣,其實你的體質與基因也在背後默默牽動一切。搞懂自己的肥胖型態,對症下藥,才能真正健康瘦身,不再反覆受折磨。

 

一、血型有型,肥胖也有型!

1. 肥胖五型解析:類型、特徵與對策

肥胖不是單一問題,而是多種體質與生活方式累積的結果。以下是常見的五種肥胖型態:

  • 糖胖型(糖尿病型)
    特徵:愛吃甜食、精緻澱粉,血糖容易波動
    對策: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、搭配低GI飲食、穩定胰島素分泌

  • 內脂型(肝臟脂肪型)
    特徵:脂肪集中在腹部、脂肪肝、肝指數偏高
    對策:多攝取好油(如Omega-3)、減少反式脂肪與精緻食物、促進肝臟代謝

  • 代謝型(代謝緩慢型)
    特徵:吃得不多也會胖、體溫偏低、容易疲倦
    對策: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、補充甲狀腺營養素(如硒、碘)、睡眠充足

  • 泡芙/米其林型(水腫型)
    特徵:體重浮動大、手腳容易腫脹、體內循環差
    對策:減少高鈉飲食、促進循環(如泡澡、按摩)、增加鉀、鎂的攝取

  • 健身型(易胖肌肉型)
    特徵:肌肉量高但脂肪不低、吃一點點也容易胖
    對策:調整總熱量攝取、分餐設計、避免極端節食影響肌肉質量

 

2. 為什麼基因這麼重要?

基因決定我們的代謝速度、脂肪囤積位置、對食物的反應,甚至決定我們對甜食或油炸物的渴望。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,有些人連喝水都怕胖。理解自己的體質基因,才能選對減重策略,不再一味模仿別人的方法。

 

二、營養的減肥法:不是少吃,而是吃對!

1. 營養不均衡或過剩,都是致胖元凶

許多人誤以為「吃得少」就是減肥,其實不然。長期營養不均衡或攝取過剩,都會讓身體進入儲脂模式。尤其是缺乏蛋白質、好油、礦物質時,身體容易處於壓力狀態,自然無法燃燒脂肪。

2. 吃少 ≠ 吃對:「吃想吃的」還是「吃需要的」?

當你吃太少、節食過頭,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減慢代謝。反而讓你更難瘦。與其追求極端節食,不如學會「營養平衡」:

  • 三大營養素比例均衡(碳水、蛋白質、脂肪)

  • 加強膳食纖維、礦物質、維生素的攝取

  • 預防情緒性暴食,建立規律的進食節奏

 

三、我可以健康,不讓肥胖偷走我的美!

迷思QA1:吃什麼都胖怎麼辦?

這通常是代謝型肥胖,建議從提升基礎代謝率開始,例如增加肌肉量、補充B群、優質蛋白質與規律睡眠。同時避免極端節食,因為那會讓代謝變得更差。

迷思QA2:螞蟻人(嗜甜)要小心什麼?

嗜甜體質容易演變為糖胖型,長期下來不僅會肥胖,還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與糖尿病風險上升。建議改吃低GI水果、用天然代糖取代砂糖,並增加膳食纖維來穩定血糖。

迷思QA3:營養過剩不如營養均衡

你可能不常吃垃圾食物,但過量攝取蛋白質、油脂或健康食物一樣會造成能量過剩。關鍵在於「適量」,適合你體質的營養比例才是減脂關鍵。

 

減肥不是一體適用的公式,而是針對你的體質、基因與生活方式量身打造的過程。回頭觀察自己或家人:

  • 是否愛吃甜食、油炸?

  • 容易水腫還是腹部肥胖?

  • 吃少也會胖還是暴飲暴食後才胖?

辨識出你的肥胖型態,選對方法,減肥就不再是痛苦的循環,而是健康轉變的開始。

 

-

嘉和健康
陪伴你的行動健康管家
24小時守護你的健康